2024年5月13日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重点支持的六大遗址片区之一、世界历史都市联盟会员城市。在华夏民族传统宇宙观中,郑州地区是“天地之中心”,自古以来就是文明交流的十字要冲,域内留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历史上,夏、商、管、郑、韩建都于此,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在此设州。拥有距今10万年的织机洞和5万年的老奶奶庙等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有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6000年的大河村文化,有5000年的黄帝史诗和3600年的商都文明。悠久的历史积淀了灿烂的文明,禅宗祖庭少林寺、道教圣地中岳庙、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中国最古老的登封观星台等都是中华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全市拥有商城遗址、裴李岗遗址、北宋皇陵、轩辕黄帝故里、杜甫故里、潘安故里等历史名胜和文化古迹等不可移动文物近万处,文物数量和规模居全国城市前列,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文物分布密集型城市。

  郑州人才辈出,灿烂的中原文化,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杰出人物,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如春秋时期政治家子产,战国早期道家名师列子,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之一申不害,战国末年水利家郑国,战国时思想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散文家韩非,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东汉名臣杜密,西晋文学家潘安,唐代画家、文学家郑虔,唐代诗人、有“诗圣”之称的杜甫,唐代诗人白居易、李商隐,五代宋初文学家梁周翰,北宋建筑学家李诫,金元之际教育家、理学家许衡,清代数学家陈之勋,清代爱国将领沙春元,清代科技史专家仓孝和、历史学家荆三林等。

  太室阙由凿石砌成,通高3.96米,分东西二阙,阙门间距6.75米,东阙高3.92米,西阙高3.96米。两阙结构相同,由阙基、阙身、阙顶三部分构成。阙的上部用巨石雕砌成四阿顶,南面刻有“中岳太室阳城”六个篆字,西阙有隶篆参半的铭文。

  少室阙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少室山东麓,为少室山庙前的神道阙,大约建于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年),与太室阙、启母阙并称为“中岳汉三阙”。少室阙以青灰色块石砌筑,分东西二阙。两阙结构相同,为二重子母阙,由阙基、阙身、阙顶三部分构成。

  位于登封市区北1.5千米太室山南麓万岁峰下,是启母庙前的神道阙。延光二年(123)东汉颍川太守朱宠建。以凿石雕刻砌成,分东西二阙,现存高3.17米。西阙北面有两方阙铭,一方为启母阙铭,篆书,内容主要是赞颂夏禹治水的功绩和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忘我精神。

  嵩岳寺塔,一座密檐式佛塔。该塔建成于北魏正光(520年~525年)年间,是中国境内现存最古老的密檐塔,同时该塔也被认定为中国其他密檐式塔的原型。1961年,嵩岳寺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嵩岳寺塔作为“‘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一部分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保存完好的元代天文观测仪器,创建于元朝至元十三年至十六年,距今已有730多年历史,其功能是“昼参日影,夜观极星,以正朝夕”。观星台是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进行“四海测验”时,在全国所建的27个观测站的中心天文台,也是现在仅存的一处。现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运和称“七公里长的商代古城墙,一根能挑起郑州历史的扁担,3500多年的延绵不断,3500多页的树碑立传”。目前我国已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商代前期都城遗址。

  郑韩故城遗址位于河南新郑市区周围,是春秋初年至公元前230年郑国和韩国的都城遗址。城市由东、西两城组成,东城是郭城,分布着郑韩两国的冶铁、铸铜、制骨、制陶、制玉等手工业作坊遗址,郑国的社稷祭祀遗址及高级贵族陵墓区。西城是宫城,分布着郑国国君陵墓、宫殿基址及韩国的宫城、宗庙基址等。在西城东南隅的李家楼附近,发现郑国贵族公墓区,著名的“新郑彝器”就出土在这里。

  巩县石窟,原名希玄寺,宋代名十方净土寺。建于北魏熙平二年(517年),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各代相继凿窟造像,形成石窟群。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昭陵,为北宋帝陵,永昭陵是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赵祯和慈圣光献皇后曹氏的合葬寝陵。张皇后陪葬,位于巩义市境内,嵩山北麓与洛河间丘陵和平地上。陵区以芝田镇(宋永安县治)为中心,南北约15公里,东西约10公里。

  净藏禅师塔位于登封市区西北6千米处的嵩岳太室山南麓积翠峰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八角形仿木结构砖塔。该塔创建于唐天宝五年(746),除塔刹为石雕外,全由青砖砌筑。塔由基座、塔身和塔顶三部分组成。

  打虎亭汉墓,东汉时期古墓,距今已有1800多年。东西两墓并列,西墓庞大,用砖石筑成,分七室,总长25.16米,宽17.8米,中室高4.88米。墓底铺煤,厚0.5米。墓内画像、石刻丰富,雕刻风格独特。1963年6月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西山古城址,属仰韶文化晚期夯土建筑城址,绝对年代为距今5300~4800年,是当时国内发现年代最早、建筑技术最为先进的早期城址。城址平面略近于圆形。现存面积170000平方米,城外环绕壕沟,城内有道路、房基、窖穴、墓葬等遗迹。西山城址的发现不仅仅对于探讨中国早期城市的起源,而且对于研究华夏早期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及中原地区在其中所起的历史作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王城岗及阳城遗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附近,二者同是我国古代城市遗址,王城岗为龙山文化中晚期城址,阳城遗址为东周时期城址,年代为距今3550~4450年。1996年,王城岗及阳城遗址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初祖庵是为纪念达摩而建的寺院。印度高僧达摩泛海至此,面壁九年,传授禅宗,被推崇为鼻祖。现存山门、大殿、千佛阁等。大殿建于北宋宣和七年,为我国较早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供达摩和禅宗二、三、四、五祖像,石柱雕有武士、游龙、舞凤、群鹤闹莲等雕刻精美。少林寺西的塔林占地1.4万平方米,墓塔二百多座,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塔林。

  填补了我国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段历史空白。该遗址出土的器物有独具一格的文化面貌,被考古学界命名为“裴李岗文化”。

  一处包含有仰韶、龙山和夏商四种不同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大型古代聚落遗址。揭露面积5000平方米,共出土各类房基47座、窖穴297座、墓葬354座。发掘表明,先民们曾在此延续居住长达3300多年,经历了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的繁荣阶段、父系氏族阶段和奴隶社会的夏、商时期,大河村遗址是郑州地区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历史缩影。

  一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现存东、南、北三面城墙和南北相对两座城门缺口。地上城墙总长1265米,底宽9.4~40米,高5~16米。建筑方法为分块版筑,墙高沟深。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迄今为止保存最好、最完整的汉代冶铁炉遗迹。目前我国出土的汉代容积最大的炼铁炉,堪称世界之最。

  黄冶三彩窑址位于巩义市站街镇小黄冶村、紫荆街道办大黄冶村,遗址分布在黄冶河两岸的台地上约2千米的地段内,窑址总面积约22.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一般厚3米多,最深的达6米以上,有的文化层堆积达18层。该窑址是我国目前发现创烧唐三彩和唐青花瓷器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产品种类最多、制作工艺最高的一处窑址。

  五代时期陵墓群,现存陵墓包括嵩陵、庆陵、顺陵和懿陵。嵩陵为后周太祖郭威墓。庆陵为后周世宗柴荣墓。顺陵是恭帝柴宗训墓。懿陵是后周世宗皇后符氏墓。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又名河洛康家,典型的十七到十八世纪封建堡垒式建筑,是全国三大庄园之一,是明清以来对“中原活财神”康应魁家族的统称,康氏家族前后十二代人在这个庄园生活,跨越了明、清和民国,共计400余年,庄园也从最初的山腰建至山顶。被誉为豫商精神家园,中原古建典范 。

  属曹洞宗,与少室山少林寺、嵩岳寺等并称为嵩山之名刹。作为元至清时代古建筑,2001年6月,会善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永泰寺塔,系唐代密檐式砖塔,平面呈正方形,通高24米。塔身之上为11层密檐,各檐外轮廓的连线呈明显的抛物线形。塔的最上部是由仰莲、五重相轮等组成的宝刹。塔周围有金代均庵主塔,明代肃然无为普同之塔,都是永泰寺的附属建筑。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王寺,是中国最早的佛寺之一,法王寺塔约建于唐代盛期即公元八世纪前半叶,是唐代甚至中国最优美的古塔,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岳庙,即嵩山中岳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遗产点之一,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圣地。中岳庙是五岳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道教庙宇建筑群,基本上保留了清代重修以后的规制。庙中有殿、宫、楼、阁等建筑39座近400间。

  唐天宝三载(744年)刻立,由基座、碑身、碑额、云盘、碑首五层雕石组成。高9.02、宽2.04、厚1.05米,重达80吨。李林甫撰文,徐浩八分隶书,是唐代隶书的代表作品。嵩阳书院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文物赡富,名扬古今。

  地址:新郑市 郑韩故城近郊,分布在许岗村、王行庄村、西亚斯国际学院内等地

  公元前375年至前230年历145年间,战国时期韩国九世候王的陵墓群。分布在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郑韩故城周边地区,已发现有11处28座陵寝,每座墓葬都陪葬有不等的车马坑和贵族墓,形成了庞大的陵墓群。韩王陵规模之大,保存完整,是我国现存战国时期各国帝王陵墓中所罕见的,是研究战国时期六国陵墓的重要实物资料。

  汉代城市遗址、中原地区军事重镇。城垣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约2000米,东西宽约1500米。除东城墙被河水冲毁外,其他三面城墙目前基本上都保存完整。现存城墙最高处20米,上宽10米,基宽30米。城墙系版筑而成,层次分明,夯窝清晰。西城墙有三处缺口,当为城门遗迹。根据考古调查,城内东北为粮仓,东部高地为官署,南部为居民区。同时在故城内发现了古代房基、夯土台、水管道等建筑设施。特别是发现的汉代冶铁作坊,规模宏大,冶炼技术先进。

  地址:巩义市 巩义市G310(连天线公里的白河两岸一系列瓷窑址的统称。这一带沿白河两岸分布的水地河村、白河村、铁匠炉村、大黄冶村、小黄冶村都发现了瓷窑址,其中最早被发现的是位于白河下游大、小黄冶村的唐三彩窑址,2001年,黄冶三彩窑址被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年以后的2006年,国务院再度将白河两岸分布的其他窑址一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黄冶三彩窑址合并,更名为巩义窑址。

  处于嵩山北麓浅山丘陵地带,为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织机洞洞穴遗址是继周口店之后,中国北方地区旧石器晚期考古的重要发现,被誉为“河南第一洞”。2006年被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遗存为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早期。新砦期文化是最早的夏文化,比著名的二里头文化还要早。新砦遗址发现的三叠层,即下层为龙山文化层,中层为新砦期文化层,上层为二里头早期文化层。新砦城址的发现,对于探索早期夏都、对于判定古城寨城址和二里头遗址的年代与性质、对于研究夏代都城和夏王朝的诞生以及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唐户遗址发掘出土了60余座新石器时代中期裴李岗文化的房址,而此前发现的裴李岗时期的房址总数,只有几座。数量如此集中的发现,还是首次。它是已发现的裴李岗时期房址最多的一处遗址。此外,聚落内还发现了排水系统等。其布局为研究当时的聚落形态和社会组织结构提供了新材料。2006年05月25日,作为新石器时代至周时期古遗址,被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大师姑城址位于荥阳市广武镇大师姑村和杨寨村南地的索河二级台地上,为二里头文化时期城址。城址平面呈东西长、南北宽的扁长方形,总面积51万平方米。由城垣和壕沟两部分组成。城址内部二里头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文化层厚度一般在2~2.5米。发掘清理有夯土房址、灰坑、窖穴、灰沟等多处遗迹,出土有青铜工具、玉钺、玉杯及大量的石制生产工具和陶制生活用具。

  目前所发现的处于郑州商城和安阳洹北商城之间的惟一一个白家庄期的、具有都邑规模和性质的遗址,预示着商都地望等夏商文化探索中的许多重大学术课题的研究将有新突破,是夏商周考古学上的一个重大发现。遗址主体的文化年代相当于郑州二里冈上层二期。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女皇武则天封禅中岳时行禅少室——祭地之礼的场所。该坛上圆下方,反映了古人天圆地方观念。遗址面积约1000平方米,坛作高丘,高约10米,坛上建筑已毁。碑记刻立于武周万岁登封元年腊月,高4.49米,记述了武则天率领文武大臣封禅中岳、禅祭少室大典的盛况。梁王武三思撰文。大书法家薛曜书,楷体,时称“薛书”,谓宋徽宗瘦金之祖,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清代新郑八大景之一“欧坟烟雨”,自然环境非常优美。欧阳修墓墓冢高约5米,周长15米,墓前立碑“宋太师欧阳文忠公之墓”。夫人薛氏墓与欧阳修墓东西并排,墓前立碑“宋安康郡太夫人薛氏之墓”。2000年9月25日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郑县志》记载,李诫郑州管城人,北宋大观四年二月(公元1110年)卒,葬于新郑梅山。宋代时李诫墓地上土冢高大,其后李诫家族分别葬入墓区形成了李诫墓群。

  新郑轩辕庙包括黄帝故里、轩辕庙、南崖宫及明代石寨墙。黄帝故里是中华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诞生地,位于新郑市老城北关。创始年代不详,经历代修葺改建,新中国成立前仅有轩辕故里一组四合院建筑。

  崇唐观始建于唐,现存清代老君殿一座,硬山灰瓦顶。殿内存有唐代石雕造像,像高2.80米。须弥座上刻有“大周隆唐观敬口元始,长寿二年(693年)十月十五日毕工谨记”。观内另存唐代碑刻两通,清代碑刻一通。

  南北朝时期造像碑石刻,北齐天保元年刘氏家族所立造像碑,曾建筑碑楼寺,称刘碑寺。刘碑寺造像碑,石灰岩雕造,通高398厘米,是河南现存造像碑中体量最高大的一通螭首扁体造像碑。

  是当年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旧址。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工人在此举行总工会成立大会。由于大会找到军阀无理阻挠,为争人权,争自由,总工会决定于2月4日举行全路总罢工。这天上午9点,郑州铁路工人首先拉响了大罢工的第一声汽笛,解开了大罢工的序幕。郑州成为这次大罢工的策源地。

  郑州二七罢工纪念塔位于郑州市二七广场,是为纪念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中牺牲的烈士,发扬“二七”革命传统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物。

  李家沟遗址位于新密市岳村镇李家沟村西,为距今约1万年前的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文化遗存。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是郑州市市区保存较为完好、面积较大的一处重要遗址,于1984年发现,1993年进行发掘。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郑州市中原区沟赵乡后庄王村东北300米处的岗地上,北邻索须河,为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遗址东西长250米,南北宽200米,面积约5万平方米。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站马屯遗址位于十八里河乡站马屯村南古河道两侧的土岗上,平面形状呈不规则,遗址区原为隆起的圆形土岗。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517米,总面积约为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约为1.5~2.0米,是一处龙山文化的遗址。

  青台遗址是一处仰韶文化中期一直延续到晚期的文化遗存,它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中带有郑州地区鲜明特点的文化遗存,尤其是遗址内发现的丝织物遗存将我国丝织物纺织史上推至5500年前。

  秦王寨遗址位于荥阳市高村乡枣树沟行政村西,遗址长约400米,宽约50米,遗址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初,是我国最早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之一,以其文化内涵命名的仰韶文化秦王寨类型,代表了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一种重要类型。

  该遗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是一处包含龙山文化、新砦期文化、夏、商文化以及夏商城址在内的多时代遗址,其历史至今已长达4千多年之久。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花地嘴遗址位于巩义市站街镇北瑶湾村,是以新砦期为主,兼有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的大型聚落遗址。遗址南北长500多米,东西宽500米,呈扇形分布,面积约30万平方米。花地嘴的发现对夏代文化的认识和研究、对探索夏代早期文化和中华文明之源、对研究 “新砦二期晚段”与二里头文化一期早段序列问题及其文化面貌、文化因素和文化渊源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处以二里头文化为主,兼有河南龙山文化、商代、汉代文化遗存的聚落遗址。遗址面积约24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4米。该遗址的发现对于郑州地区夏商文化的分期和谱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新石器时代至东周,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2004年8月份配合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文物点调查复核时发现的古城址。

  稍柴遗址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出土各种遗物500多件。遗存文化分为四期,其中一、二、三期相当于二里头一、二、三期文化,四期相当于郑州二里岗上层文化。稍柴遗址对探索夏都斟鄩提供了重要线索,对中华文明之源探索工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夏商至唐宋时期的古遗址,以二里头文化为主,兼有殷墟、东周等时期的文化遗存。南洼遗址面积约30万平方米。2004至2006年,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五次对其发掘,出土灰坑、墓葬和文化层堆积等文化遗物。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发现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已揭露遗址面积3000余平方米,夏商大型城址方面的又一重大发现,对我们研究中原地区早期城市群的发展演变和国家起源意义重大。对于探讨夏商历史、夏代晚期文化与商代早期文化更替及中国早期城池建设等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两周和明清时期相互叠压的两个城址,为研究周代的都城分封与设立及城市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城市发展文化的延续,也是郑东新区未来旅游经济、人文投资环境的重要资源。

  郭店镇华阳寨村。城址平面呈南北长方形,夯土城墙,周长2300余米,面积约36万平方米。城内发现有夯土建筑、灰坑、水井、墓葬等遗迹。在南墙南门遗迹处,曾出土“古华邑”青石匾额。华阳故城原是的都城,简称“华”或“莘”,郑国东迁后,灭掉,此后,故城遂成为郑国重要城邑之一。

  公元前772年,郑桓公“寄奴”于此,后二年,郑武公以此为都城,建立东方郑国,时拥有虢、桧等十邑之地,是为“武公之略”。《读史方舆纪要》中载:“京城在荥阳县东南三十里,春秋郑邑。”指的就是这个地方。公元前743年,郑庄公封大叔段于京城,周襄公十六年(前636),周有“叔带之乱”,襄王出避,郑文公迎王居此城,后亦名襄城,清朝时合京、襄二字称为“京襄城”。

  苑陵故城为秦汉时期遗址,郑州港区惟一一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3月1日,被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25日,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前204年项羽围成皋,刘邦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宿小修武,既此。遗址尚存。其平面形状呈梯形,西北长,东面窄,西城墙和南城墙(跑马岭)保存较好,大体为西北—东南方向,长约700米,城墙最高处10米以上,一般高2—5米,宽一般20米左右,最宽处约40米,用素土夯筑而成。

  秦末汉初著名的军事堡垒。汉王城、霸王城(古代分别称为西、东广武城)中隔广武涧(亦称鸿沟),东西相峙于广武山上。汉王城为刘邦所建,霸王城为项羽构筑。两城的规模较大,虽然由于黄河水的长期南侵冲刷,致使北城墙全部及城内大部沦入河水,但部分东西城墙和大部分南城墙仍较好地保留了下来。

  位于巩义市夹津口镇铁生沟村南部台地上,为汉代河南郡铁官管理的第三号冶铁作坊遗址。遗址东西长约180米,南北宽约120米,面积约2.16万平方米。西部为冶铁区,东部为铸铁区,北部为生活区,南部为通道和出渣区,南过坞罗河至太室山和青龙山下,系采矿区。

  唐代、宋代时期的古遗址。遗址南北长1080米,东西宽200—300米,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在历次考古发掘中出土有碗、盘、壶、盒、灯、罐、杯、注子、枕、俑及围棋子、象棋子等,在现场还发现刚被大水冲出的一座宋代瓷窑。2013年5月,被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曲河瓷窑窑址位于告成镇曲河村北,曲河窑学名叫“登封窑”,面积约30万平方米。始烧于唐代,兴盛于北宋,元、明、清都有烧制,所出瓷品以民用为主。唐、宋时有少量贡品烧造。北宋时规模宏大,窑场环设,曲河号邑登封三大巨镇之一,烧造的瓷器以白瓷为主,兼有黑瓷,当以珍珠地刻花装饰瓷器最为有名。

  苌村汉墓占地3600平方米,高12米,夯土墓冢。1994年10月28日,该墓被盗。经抢救性发掘,该墓为外石内砖结构,石壁厚0.7米,砖厚0.3米。墓道在北,有两石门,主室呈长方形。主室南有三耳室,皆有石门,东有一耳室。墓室东西长21.4米。绘有彩色壁画,内容信息丰富。

  位于新密市城区西大街办事处后士郭村。地面上现存4个土冢,5座汉墓。1963~1964年,发掘2座;1978年发掘1座。3座墓均坐北向南,砖石结构,形制基本相同,由斜坡墓道、圆券甬道、墓门、前室、中室、南耳室、北耳室、北主室和西侧室组成。北主室前壁正中树一立柱,柱承一斗。

  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和中国功夫的发源地,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因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

  千尺塔又称曹皇后塔,修建于北宋。北宋仁宗皇帝在大周山下朱家峪选纳曹家女子做了皇后。日子久了,皇后思念家乡,仁宗便命在其故乡建塔,使她能在汴京城看到故乡之塔,以解思乡之愁。

  双塔的建筑风格古朴大方,造型优美,雕刻艺术精湛,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气息,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劳动人民高超的技艺和卓越的智慧,对研究宋朝的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处郑韩故城以内,北临双洎河。据新郑县志载为宋元丰三年(1081)建,但据塔上题记和建筑风格来看该塔建筑年代当为北宋中叶。塔为六角九级叠涩密檐式砖塔,通高19.1米。该塔是河南省目前保存不多的北宋密檐式砖塔,既保留了宋代建筑风格,又体现了河南地方建筑手法。

  清凉寺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登封市西南10公里的嵩山少室山清凉峰下,寺因山而得名。寺院现存面积约3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大殿、山门、东掖门、东顺山房等金清时期殿宇19间。其中大殿梁架特点保留了金代建筑特征,是河南省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南岳庙位于登封市大金店镇大金店街中心,始建于金,明、清两朝重修,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名城隍灵佑侯庙,是目前河南保存完整、规模很大的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群。该庙始建时间已不可考,从明弘治年间开始经历多次重修,基本上保留了历史原貌,因此弥足珍贵。

  登封市区内仅存的古建筑群,建于明代初年,距今有近700年的历史,现保存山门、前院东西厢房、仪门、卷棚、大殿、后院东西廊房等古建筑80余间1663平方米,清代碑碣7品,砖雕、木雕5件,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研价值。现为第三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城隍庙大殿保存完整,为清代建筑,具有较高有科学价值。

  始建于元代,明代已具相当规模,清朝乾隆十九年和四十七年曾进行过两次大的重修,1982年又重修。现存大门、望月楼、拜殿等,均为清代中叶以后建筑。郑州教传播发源地,是郑州市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布局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清线、密县县衙

  封建社会县级官署衙门难得一见的实物标本。始建于隋大业十二年,毁于元,明、清屡毁屡修,至今已有1400年历史。

  现存石刻101通,包括古代记事碑52通、元代至清代僧众墓塔塔铭43方,宋代旗杆夹1座,佛教石刻造像、经幢5件,另有古塔1座、佛湾“空寂禅师舍利之塔”1座、塔基8座、汉代大殿遗址、白衣阁遗址、钟鼓楼遗址及千佛殿遗址等建筑遗存。

  系张祜家族住宅。抗日战争期间,该庄园曾为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的司令部和豫西专员公署办公处。建筑群大部分为清代晚期至民国时期的建筑,具有北方地区和黄土高原建筑的典型特点,依山筑窑洞、临街盖楼房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黄河第一铁路桥,位于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黄河桥村黄河游览区内,由比利时人设计、承建,管理权属郑州铁路局。1906年正式通车,是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桥,堪称“中国铁路大桥之母”。

  刘镇华家族故居,一处典型的官僚地主庄园。庄园错落有致地分为三层,有6个院落,石砌窑洞30孔,楼房210间,平房30间,对研究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和建筑特点具有重要价值。

  全称“军政部兵工署巩县兵工厂”,是民国时期全国四大兵工厂(沈阳、汉阳、上海、巩县)之一。该厂因在“三田故里”的孝义镇,俗称“孝义兵工厂”,随着历史的变迁,目前仅留孝义兵工厂旧址。

  老奶奶庙遗址,位于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乡代家门村西北约300米,坐落在贾鲁河上游九娘庙河东岸二级阶地之上。第七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奶奶庙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史村遗址于荥阳市城关乡西史村南侧。该遗址北邻西史村,南距陇海铁路200米,东西长600多米,南北宽500多米,面积约40万平方米。该遗址的时代为夏、商,1974年发现,出土过青铜器等重要文物,是一处具有重要价值的夏商古文化遗址,是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官庄遗址位于荥阳市高村乡官庄村西部。遗址北依连霍高速公路,东部及东南部部分叠压于现代村庄下,南越南水北调干渠,西邻荥阳至北邙的公路,官庄至大张之间的乡村公路自遗址的中部东西向穿过。整个遗址东西长约1300米,南北宽约1000米,总面积超过130万平方米。

  窑沟瓷窑遗址位于大隗镇西南约3公里处,南距禹州扒村窑约18公里。是中国北方地区宋、金时代的一座十分重要的窑场。窑沟瓷窑遗址的发现再现了宋金时代郑州地区的制瓷业发展情况,对经济史、科技史和艺术史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价值。2019年,窑沟遗址被核定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祖庵塔位于登封市区嵩岳寺北3公里两沟交汇的深谷之中三祖庵旧址处,始建于金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其中三祖庵塔是目前全省保存金代砖石建筑成份其价值较高的单体建筑之一。

  玉溪宫位于登封市东北唐庄乡土观村西,创建于明,清代重修,宫内现存明清等建筑9间,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明代建筑玉皇大殿为玉溪宫主体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建筑面积为74平方米。

  崇福宫位于登封市市区北部,嵩山太室山南麓万岁峰下,距市中心2公里。初名万岁观,创建于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宋代改名崇福宫,面积现存约5000多平方米,保存古建筑30多间,古树名木50余株,历代碑石10余品。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金泰和三年(1203年),经幢为青石雕建,高7米,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须弥座,上刻高浮雕力士像及仰莲图案。幢身为八棱柱,刻有佛经和跋语,可辨认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和佛说父母恩重经。

  郑州第二砂轮厂是新中国“一五”期间兴建的重点工业项目之一,其旧址文物本体包括陶瓷砂轮制造车间、橡胶砂轮制造车间、砂轮成品库及发送间、厂部办公大楼、耐火物原料及结合剂加工车间、金刚砂仓库及结合剂处理间、备用工具及润滑油仓库,总建筑面积约87800平方米。

  王城岗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龙山时代文化城址,位于郑州市登封市告成镇八方村东侧的土岗上,当地群众称“望城岗”。王城岗遗址现存面积约10000平方米,是一处以中原龙山文化类型中晚期为主、兼有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和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与商周文化的遗址。

  位于郑州市惠济区,包括通济渠索须河段和通济渠惠济桥段。通济渠索须河段为现状河道,西自丰硕桥,东至祥云寺村与贾鲁河交汇处,长约16千米,呈西—东走向。此河道为不通航河流,现主要为城市泄洪排涝和景观河道。通济渠惠济桥段经考古调查和局部试掘,确认埋藏于地下的河床、河堤遗迹基本保存完整。现已探明的河道北起东孙庄村东侧黄河南岸大堤处,南至索须河段丰硕桥处,全长约4千米。

  原名巩县瓷窑遗址,位于巩义市北山口镇水地河、白河、铁匠炉村一带白河两岸台地上。南北长5千米,东西宽1千米,面积约500万平方米。出土大量的白釉、酱釉、青釉、黄釉等瓷器,并有少量三彩片,器物类型有碗、盘、盆、水注、执壶等,还出土有大量的匣钵、支烧、垫饼等。时代从北魏延续到唐代晚期。

  中国古代著名高等学府,在历史上以理学著称于世。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隋唐时名嵩阳观,五代后周名太乙书院。宋代赐名太室书院,宋太宗赐书院匾额和九经印书。北宋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改名嵩阳书院。南宋时嵩阳书院已废。清康熙年间重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