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日

  当年,我高中同学已经通过省青年队的试训,论表现应该说十拿九稳进省青年队,结果省里开口要20万否则落选,可惜我同学是双下岗家庭,别说二十万两万都难,之前为了学足球已经花光了家里全部积蓄,连午饭都是蹭别人的……从那以后我同学彻底告别足球,儿时的梦想,多年的技术全是扯淡!

  爱球的没球踢,没钱的不让踢,想踢球的没地方踢,有地方踢的没时间踢,有时间踢的没比赛踢,有比赛踢的23了还是尼玛小将。

  所有的钱都在中超,连中甲这种只有十几个队的小型第二级联赛的球队都活的岌岌可危苟延残喘。

  如果我们也有欧洲人几百年的财富积累,我们今天也可以玩素质教育,贵族们去骑马,咱们的老百姓的孩子玩足球,没问题。

  如果我们能像南美或者非洲那些甘于堕落,我们也能放羊孩子们去踢球 ,踢出来就成球星挣大钱,至于绝大部分不行的就在贫民窟里贩毒,多省事。

  我看球也20多年了,九十年代末期全国四千五百万职工下岗,你跟我说中国孩子为什么不踢球,中国为什么搞不好青训?

  这个问题说起来太复杂了,写成书怕是要写好几十本。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国足球的很多问题,并不是仅仅出现在足球领域,而是整个中国体育界的通病,只不过在别的领域没那么严重或者关注度没那么高,但是当你想改革的时候,不仅仅牵扯了足球相关领域的利益分配,还有别的领域,这给本身就困难重重的足球改革带来了更多困难。

  我只说一下我所了解的关于青训方面的问题。虽然只是足球领域中的一部分,但其中牵扯的问题依然多到难以想象。

  所有了解足球,热爱足球的人都知道,青训是一个国家,一只球队的未来。而想搞好青训却是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大工程。

  不同于篮球运动员可以通过自身严格要求自己给自己加练的方式磨炼技术,足球运动员很难通过这种方式提升自己真正的竞技水平。篮球界像经常可以听到像加内特每天靠酒吧霓虹灯照明练球练到酒吧关门,杜马斯在堆满垃圾的空地练习技术。足球界想靠这样成长球星几乎不可能(唯一的一个例外是孙兴慜,他15岁前没有踢过比赛,每天只做6个小时基本功训练)。足球运动员的成长更依赖比赛经验的积累,特别是在球员快速成熟的18-23岁这个区间,但我们都知道职业俱乐部的竞争压力是特别大的,大俱乐部是不敢拿宝贵的积分做赌注给年轻人练级的,特别是英超这种保级队都能入账1亿英镑的联赛

  上图是英超16-17赛季青年球员出场时间,一直善于培养年轻人的阿森纳,这两年青年队冠军拿到手软的切尔西,还有出过特里乔科尔兰帕德卡里克费迪南德的西汉姆联,几乎都没有给年轻队员上场时间。唯一一个给青训找回面子的豪门曼联,还是靠着拉什福德一人刷出来的数据。

  所以如何让年轻球员打上更多高质量的比赛,便是青训成材的一个先决条件,也是从欧足联各国足协,到各家俱乐部都十分重视的问题。他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答案是各年龄段的联赛+杯赛+青年欧冠+各种类似牛奶杯的邀请赛。按照年龄,一名青训球员从u15打起,往上还有u18,u21以及u23。如果你表现好,还可以跳级去踢比赛,以便更快成长。国内的年轻球员有这种条件吗?足协坐在办公室拍脑袋想出来的u23新政对年轻球员的成长有帮助吗?在成长的最关键时期,最需要高水平比赛的时候没球踢,沦为成年队的陪练和凑数的,甚至都不如备受嘲讽的英国户口本,这对中国足球真的好吗?

  OK,我们说了,青年球员需要大量比赛来积累经验。但是,足球青训体系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青训球员,不以成绩论英雄。

  张路张指导的《关于中国足球发展的一些建议》中就提到过,中小学的足球活动开展情况(为了叙述方便,以下全部统称青训)应以场次和人数为衡量指标,而不是输送了多少人才,拿了多少冠军。

  刚好前几天在虎扑论坛有网友发帖讲切尔西青训。单论成绩,切尔西青年队确实无人能敌,联赛杯赛双冠只是一般,青年欧冠两连冠,第三年还是因为穆里尼奥最后一年一线队没能进欧冠。青年足总杯8年6冠。看似无人能敌,但是,青训唯成绩论,恰恰是切尔西青训这些年一线队毫无建树的直接原因。

  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中国足球青训的问题,就不展开说切尔西这种贴牌出租车的培养模式的弊病(但我肯定早晚有国内俱乐部照搬这一套),只单说唯成绩论带来的一些弊病。

  以成绩来衡量青训成果,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中间的各级官员,教练,为了取得成绩而不择手段。比如一些实力强的学校开出足够的优惠条件挖角别的学校的好苗子,导致别的学校根本无法竞争而放弃开展足球青训,时间一长,普及基础就被破坏了;又比如青少年阶段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体发育程度对成绩影响巨大,为了取得成绩年龄作假(这个问题在中国体育界都不能算新闻,你没改过年纪才是有问题);再比如青少年比赛力量对抗对比赛往往是决定性的影响,为了取得成绩,过分强调力量对抗训练,忽略技战术训练(这事别说中国,连克鲁伊夫都吐槽过阿贾克斯的青训)。还有的像冒名顶替,找外援来打比赛我都懒得再多说。简而言之,青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一线队培养人才,而不是为了一些人升官的垫脚石,青训的唯成绩论,就像把9月份才输的水果6月份就强行催熟,催熟的果子永远卖不到自然熟果子的价。可偏偏国内现行的体制下,不要说足球,各个体育项目的人才培养都是唯成绩论的,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你要改革,动的可就不止足球一块了。

  继续我们前面说的,是不是我们培养球员不唯成绩论了,建立各级梯队有足够的比赛打了,青训就能丰收了?也不尽然,如果能做好上述两点,中国足球的水平大致能回到01年那只世界杯预选赛出线队伍的水平(说起来就心酸,这么多年过去了,别说超越,连维持都做不到,水平稳步下滑)。想要达到日本队亚洲顶级,世界二流的水平,仅靠这两点还不够的。

  很多人对青训都存在着误解,特别是少年阶段的培养上,很多人都认为青训就是让孩子每天花大把时间在球场上,接受专业足球教练的各种指导,进行各种技巧训练。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有的孩子周末补英语数学,有的孩子周末补音乐舞蹈,有的孩子周末补足球篮球。但其实这种变相将青训变成补习班的模式,集中突击培训式的训练,是一种错误的培养方法,也是唯成绩论的培养模式下必然出现的结果。

  我们在讨论欧洲成熟的青训模式时,往往绕不开的几个名字:卡灵顿,拉玛西亚,克莱枫丹,这些青训基地在培养人才上有个被很多国内媒体以及从业人员忽视的点在于,很多青训教练(U15)其实并非专业足球教练,而是从事其他工作的人员,如工程师、律师、公务员或者是别的运动项目的教练等等。这在国内是无法想象的,没有一个家长会同意自己花大代价送孩子到足球学校,却接受一堆非专业人士来指导自己的孩子。而欧洲青训这么做的目的是在于,青训的终极理念并非是为了培养足球明星,而是培养对足球的兴趣以及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当然这些其他行业的教练实际上也是有教练证的,只是并非从事足球工作。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孩子除了足球外,可以接触到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运动,足球并不是他们唯一的出路,能够成长职业球员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孩子最终还是会成为你我一样的普通人,青训并不只是培养一名球员,而是培养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从这点上来讲,青训学校与大学并没有什么不同。过早的让孩子接触太专业的训练,不仅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反而会将优质的资源分散。但现实情况是,送孩子去足校的家长都本着把孩子培养成中国梅西x罗的目的,既然去了足校,你就一辈子都要吃足球这碗饭。而中国的足校也是以把你培养成一个球星为目的,以期获得更多的名和利。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