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4日

  晚清重臣张之洞身经五朝,亲历了中国近代社会一系列重大事件,并在诸多领域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本书以北平文华斋1928年刊本《张文襄公全集》为底本,补充了大量史料文献,进行了精心点校。全书收录张之洞的文献16000余篇,分奏议、电奏、家书、《劝学篇》、《读经札记》、诗集等15项编排,共12卷,1200万字。

  国家清史工程基本文献项目,曾获第二十二届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奖一等奖,第二届湖北出版政府奖。‍

  聂绀弩,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诗人、中国文学研究家。全集收录了迄今为止存世并有文献印证的聂绀弩的几乎全部创作,包括从未公开过的作者在1954年几次运动中的部分检查交代材料,分为杂文、散文、小说、剧本、旧体新词、新诗、古典小说论、语言文字论、书信、序跋及运动档案等,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了他一生的创作风貌和文学成就。

  曾获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首届湖北出版政府奖荣誉奖。‍

  杜维明,哈佛大学教授,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新儒学代表人物。本文集第一次在海内外结集出版,全方位展示这位学者的学术造诣和心路历程,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的精彩论辩,是儒学与当代世界的一次精彩对话。

  邵荃麟,现代文学评论家、作家,中国作协原副主席、党组书记。全集共分八卷,收录了邵荃麟迄今为止有确切线索并有文献印证的全部著作,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了他一生的创作风貌和文学成就。

  2011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入选《全国图书馆推荐书目(2013年度)》,曾获第二十七届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奖一等奖。‍

  绿原,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曾荣获世界华文诗歌创作成就终身奖、“中国当代诗魂”金奖、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金环奖、外国文学翻译彩虹奖等多项荣誉。本文集第一次辑录了绿原的有代表性的作品,分六卷,第一、二卷为诗歌,第三卷为怀人和自述,第四卷为序跋和文论,第五卷为外国文学评论,第六卷为译著和年表,反映了他一生的创作成就和刚直不阿的人格特征。

  曾获2008年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奖一等奖,第一届湖北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本书分别从与、与、与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与中国的对外开放、与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国等方面详尽阐述了波澜壮阔的一生。本书配了近百幅珍贵图片,由故居陈列馆独家,其中多数图片为首次面世公开发行,意义重大。

  曾获第二十三届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奖一等奖,首届湖北省优秀党建读物图书奖,入选2012—2013年度全行业优秀畅销书。‍

  本书讲述了中国特区的成长历程,赞颂了特区建设的巨大成就。全书分为路在何方、杀出血路、一方热土、风雨兼程、全新的观念、特区人、“危险万分的革命家”七章。

  曾获第十四届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奖一等奖,湖北省第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一届湖北图书奖提名奖。‍

  本书通过历史演进的纵向考察和与以“美国梦”为代表的西方价值观的横向比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了中国人寻求社会价值终极目标的艰难历程,阐述了“中国梦与中国价值”的精神内涵,对于在国际社会传播好“中国声音”有着积极作用,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系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构建我国主流价值文化研究”阶段性成果,2016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本书是华中师范大学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承担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科研项目“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研究”的最终成果。全书以丰富的材料对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入分析,提出了诸多独到的理论见解和重要的政策建议,堪称当时中国农村问题研究的一部力作。

  曾获中宣部第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入选作品奖,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首届优秀作品奖特别奖。‍

  本丛书就国共关系与两岸关系的发展纵横并叙、史论结合,比较完整地再现了80余年国共两党和50余年海峡两岸的风云历史,从各个方面揭示了祖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在统一、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统一、海峡两岸的前途在统一;突出了两大历史趋势和历史规律,即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不可分割,两岸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曾获第十二届、第十三届、第十六届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奖二等奖,第十七届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奖一等奖。‍

  本书将现代生态科学及其思想观念视为一种文化进行论述,并从这个独特的角度,结合现代自然科学的若干新成就,对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强烈社会效应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深入的思考。在论述生态问题方面,本书做到了系统性和针对性的统一,是近年来生态文化与人类文明问题研究的难得佳作。

  曾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第九届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奖二等奖,第二届湖北出版佳作奖、荣誉奖。‍

  本套丛书包括《心血运动论》、《论光》、《化学哲学新体系》、《天体运行论》、《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宇宙体系》等,较系统地引进了近现代西方的重要科学经典名著。‍

  本丛书系我国第一套比较系统而又全面地研究介绍世界科学学派的丛书,共5 册,分别对“李比希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等世界著名科学学派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作了全景式的描述。

  曾获2002年度“科学时报读书杯”最佳科普书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三等奖,第十六届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奖二等奖,第二届湖北图书奖提名奖。‍

  本丛书以人地系统为核心,以自然和社会的协调为目标,以人口调控为条件,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结合实际进行了充分的理论分析和科学论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长江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沿江和流域城乡协调发展,流域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人口数量和素质协调发展等的战略和对策。

  曾获第十三届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奖一等奖,第七届武汉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届武汉市优秀图书。‍

  本丛书着眼于比较和借鉴,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世界具有代表性国家的经济体制及其主要特点。其中既有欧美老牌市场经济国家,也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还有近年来正在进行经济体制转轨的国家,这些对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极强的借鉴作用和深刻的启示,同时也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研究世界范围内经济体制模式并进行比较的丛书。

  曾获湖北省第五届“三优”获优秀图书编辑奖荣誉奖,湖北省第五届“三优”获优秀图书校对奖三等奖,第二届湖北出版佳作奖、荣誉奖。‍

  本丛书从比较、借鉴的角度对当代世界最具影响的10大经济学派,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介绍,通俗易懂,实用性强。西方不同学派成功的经济学理论,对正在进行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极具借鉴价值。此套丛书的出版,不仅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同时也实现了经济学界多年来的一大夙愿。

  曾获第十届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奖一等奖,入选第十一批全国优秀畅销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社科中心的专家学者为青年和干部编写的学术普及读物。丛书从政治、经济、科技及社会学等方面,向读者呈现出世界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裂变,以及中国该向何处去。

  曾获第十二届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奖一等奖,入选第十一批全国优秀畅销书、第二届武汉市优秀图书。‍

  “大系”从历史、地理、文物、名胜、人物、文学宗教、民俗等诸多方面,简明、通俗、图文并茂地全方位展现了长江文化历史与现实的全貌。全书8编为:“山高水长”、“物华天宝”、“胜景佳迹”、“艺文神韵”、“民俗风情”、“民族宗教”、“千古风流”、“世事沧桑”。‍

  本书以翔实的材料,细致的分析,展开了自明清之际到解放初期的三百年间湖北人文状况的变迁,为我们从观念文化层面把握湖北近古迄现代的文化流变提供了指南。‍

  本套丛书体现了江汉大学学术成果的总体水平,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诸多领域。

  本丛书从向阳湖文化现象出发,将这些文化人在咸宁的人生故事、经历、轶事、作品、文化成就、心路历程等方方面面进行全方位展示,从干校的历史演化、干校日记、书信、作品、文化名人忆干校、老照片、文化名人干校访谈录等,分册整理,堪称一部干校文化的百科全书。

  本书从历史轨迹的角度详细地阐述了19世纪、20世纪西方现代美学的主要潮流、学派代表和哲学理论,全书包括心理学美学新范式、表现主义美学、自然主义美学的变迁、精神分析学美学、现象学美学、实用主义美学等20讲。‍

  本丛书详细介绍了民国时期活跃于历史舞台上的众多风云人物,以及他们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逸闻趣事等。丛书共7册:《周佛海评传》、《汪精卫评传》、《蒋介石的家族》、《宋子文传》、《陈果夫与陈立夫》、《大财阀孔祥熙传》、《蒋介石的幕僚们》。

  曾获第九届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奖三等奖,94—95年湖北新闻奖三等奖。‍

  本书在世纪之交邀请了三十多位卓有成就、在全国有代表性的史学家,以史学观为中介,结合自己的治学经历和治学体会,对当代中国史学进行历史的反思,这既是对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的总结,又对二十一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与变革起着潜在性的指导作用。

  本书由北京师范大学著名学者、博士生导师瞿林东著述,系统论述了中国史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特点,介绍了史书、史家角色和史学的品格、史学理论与史学批评的社会意义等,对中国史学的遗产、传统和当前发展趋势作了介绍。

  本丛书共12卷,包括《中国古代剧作学史》、《中国诗歌发生史》、《中国古典悲剧史》、《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史》等,系国内唯一的以题材、风格、流派为分野的文学专史系列。

  本书系是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基地承担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具体描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各异的文学社团的发生机制和运作历史,体现出一种精彩而务实的社团研究学术自觉。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教育部哲学和社会科学的重大项目,2009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曾获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

  由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编写的《中国体育单项运动史丛书》,历时20年,共出版46册,分别对46种体育运动项目的产生、演变及发展作出重点介绍,不仅反映出该项目在我国开展的情况,而且通过发展总结出规律性,为今后提供借鉴,史料翔实,具有权威性,将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书运用电视艺术这一现代化手段反映了中国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这七大古都的兴衰荣辱、发展变化和风采神韵,展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和它蕴含的深刻哲理。‍

  本书是编著者十余年来从英、美、俄、日及我国台北等地图书馆、档案馆搜访所得的有关清代中国的稀见史料和对它们进行整理、分类,分篇或分题的考释研究集,具有重要的文献研究价值和很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内容包括北洋军阀与北京政府,袁世凯的独裁统治,皖系军阀与日本,直系军阀的兴衰,北洋军阀的履灭,北洋军阀大事要录,详细记录了北洋军阀统治中国长达10年之久的多方面的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与学术研究价值。‍

  本丛书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在“七五”和“八五”期间设立的重点项目,由分类汇编和地方汇编两部分组成,是近人分门别类从明实录原文献中抽取出来汇总而成的,方便读者及明史研究者查阅和研究。

  辛亥革命史事指1894年11月兴中会成立至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这近19年内反映辛亥革命起始、发展、结局期间的重大事件。本书以时间为序,采用“纲鉴”体,先将史事提要以之为纲,然后从最早最权威的史料出处录入事件详情以之为目,并对史事各版本的出入作必要的考订,供其条分缕析,纲举目张,既具史书的严谨和权威,又具工具书的方便易看,并兼具学术价值。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09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入库项目,第二十五届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奖一等奖。‍

  全书共442万余字,收词目2.5万条,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收词最全、考释书证材料最为丰富的大型汉语成语工具书。同时,本书融总结性和前瞻性于一体,收词坚持“古今兼收,源流并重”,书证材料丰富而不堆砌,重视反映成语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演变,是名副其实的“成语之渊海”。

  本书收录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9月日本投降期间有关抗日战争的辞目6000余条,是一部高密度、大容量地以辞典的形式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貌的大型工具书。

  2016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14年度湖北省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本辞典主要结构为条目首字拼音索引、正文、条目首字笔画索引等,并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示了汉语引用语语源及其涵义的历史衍化规律,以及辞典中所蕴含的辞书编纂法,不仅可向包括引用语辞书在内的各类辞书编纂提供有益的借鉴,同时也因其具有的理论价值,必将成为当代词典学研究的对象。

  曾获第十四届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奖一等奖,第二十四届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奖二等奖,第一届湖北图书奖。‍

  本书是修订本,原辞典曾在当时是对辛亥革命研究的“全面总结”,被学界视为“辛亥革命研究发展过程中一大手笔”,获得了学界的高度评价。现根据20年来学术界在辛亥革命研究方面的新进展,增补有关词目,尤其是在辛亥人物、历史资料、研究著作、学术会议、纪念设施等方面增加较多。此次修订还增加了随文插图200余幅和以汉语拼音字母为序的索引,作为附录,增强读者的感性认识和方便检索。

  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入库项目,2011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本大典收集了我国重大发明发现近5000项,按军事、文化艺术、文物考古等24目分类编排,后附有港、台及海外部分华人发明发现条目,书前配有1.5印张彩图,书后还附有条目笔画索引,全书体例完备、分类清晰、资料翔实、释文准确。‍

  本书以年代为序,依次分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和医学、经济学与和平六大部分,收录1901—2000年间诺贝尔奖获得者700人,获和平奖组织19个(次)。全面系统地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主要著作、参考文献,并简要地评述他们的杰出贡献和对各自领域产生的重要影响,具有较高的史料与收藏价值。

  曾获第五届国家辞书奖二等奖,第十五届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奖一等奖,第二届湖北图书奖提名奖。‍

  本书由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主编,内容包括20世纪50-70年代大量作家,如阿垅、张中晓、无名氏、彭燕郊、胡风、绿原等人创作的非虚构性作品,是迄今为止最系统、最具规模的潜在写作作品的结集,它大大地拓展了文学史研究的视野,改变了以往文学史以一个时代的公开出版作品为讨论对象的一元化整合的视角,为重新书写当代文学史构建了一个学术平台。

  本书是一部编年诗集,始于1973年1月,截稿于1986年12月,收录臧克家创作的近体诗、古体诗、杂言诗、自度曲等共130首。‍

  本书描绘了抗日战争的历史画卷,牵涉到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分8卷,全景式、多角度、形象地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侵略战争的根源及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损失和灾难,强烈表达了人民向往和平、用革命战争反对和制止侵略战争的愿望和决心,热情讴歌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御外侮的民族精神。

  曾获第五届中国图书奖二等奖,湖北省97—98年度“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三等奖,武汉市97—98年度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本文丛是一套著名作家的随笔、书话、书信、散文及回忆录的珍品结集,作者通过对作品的描述,抒发了他们对于生活的爱憎和追求,也表现了他们对于文艺的热爱和体会,虽然作品的风格迥异,但都怀有一颗真诚的心,彼此呼应。

  曾获第十三届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奖一等奖,第十四届全国城市出版社 优秀图书奖二等奖,入选第二届武汉市优秀图书。‍

  本书是一部集史料性、可读性和资料性为一体的工具书,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和剧照,展示了中国(包括香港、澳门、台湾)线年来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舞台演出的脚印,并通过文字说明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编剧、导演、演员及舞美设计、灯光设计和各话剧演出团体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既有史料价值,又有现实意义。书后附录“中国话剧百年重点剧目”也为今后的话剧研究者提供了资料。‍

  本书是一部电视剧本,书中既反映了宋庆龄坚持自己的信仰,为信仰而执着追求的崇高品格,又反映了她与父母、姊妹之间的骨肉亲情。对于剧中的宋美龄、宋霭龄和宋子文等,也给予了历史的客观和艺术再现。‍

  本书是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该书以详尽的史料、生动的语言,讲述了革命母亲葛健豪挣脱封建束缚,带领儿女寻求光明,跟随中国不懈奋斗、求索奉献,以一双小脚勇闯天涯、用一片爱心教育子女、用一腔热血追求梦想的传奇故事,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既是革命历史传统教育的红色读本,也是激励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生动教材。

  曾获湖北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入选首届总局、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向全国老年人推荐优秀出版物,获武汉市文化艺术奖(2013—2014)(文学类),第二十八届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奖二等奖。

  本文集是何祚欢从艺50年来创作生涯的忠实记录,精选了他的评书作品及小说、散文、戏剧、随笔、自传和地方民俗等各类作品,约240万字。

  本文丛共10册,包括方方的《闭上眼睛就是天黑》、刘醒龙的《凤凰琴》、董宏猷的《深巷明朝开杏花》等书,首次把本省、本市著名作家的作品集中到同一套丛书里,集中展示了文学汉军的整体实力。这些在中国当代文坛颇具影响力的武汉籍作家,用各自独具的风格和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构织成了绚丽多彩的武汉文坛景观。

  该丛书分儿童小说、诗歌、童话、散文四卷,旨在让读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检阅和分析每个时期的儿童文学创作的状况和特点。书中的不少名作佳篇,历经时间的考验,而越发显示出她们不减的艺术魅力。

  曾获南方12省市、自治区书籍装帧、封面设计奖二等奖,入选武汉市民最喜爱的图书。‍

  于右任,中国近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标准草书”的创立者。本书为于右任书法作品集,分为名文编、诗词编、楹联编、墓志铭编等四部分,收录的书法内容多为反清抗暴、反军阀、反帝抗日、反独裁,思想进步。

  本歌曲集是检索中国经典和优秀歌曲的首选曲集,全书共10卷,共收录歌曲3882首,前6卷主要为中国歌曲,所选入的歌曲皆为在我国广为传唱的优秀歌曲,后4卷为外国歌曲。

  曾获第二十二届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奖一等奖,湖北省97—98年度书籍装帧艺术观摩暨展评会封面设计二等奖,武汉市97—98年度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提名作品奖。‍

  本书选收了我国著名音乐家、翻译家薛范翻译的歌曲150余首,曲目涵盖了不同的国家、地区和不同的年代,分为“民间歌曲和现代创作歌曲”、“电影歌曲和音乐剧选曲”以及“古典艺术歌曲、歌剧选曲和一般歌曲”三大部分。

  本书收录了200段京剧著名片段,分为老生篇、青衣花旦篇、小生篇、老旦篇、花脸篇、对唱篇,并附有这些京剧名段的剧情简介以及京剧名家和京剧常识。

  曾获第二十三届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奖一等奖,入选首届总局、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向全国老年人推荐优秀出版物。‍

  本书收录了楚剧名人、名剧、名段(如李雅樵的《打金枝》、钟惠然的《探阴山》、黄楚材的《马前泼水》等),而且还精选了武汉楚剧院多年来参加全国各种会演的获奖剧目(如获文化部十项大奖的《狱卒平冤》、获“五个一”工程奖的《养命的儿子》、获文华新剧目奖的《三月茶香》以及获曹禺戏剧奖的《穆桂英休夫》)的优秀唱段。‍

  本书系国家“十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主编皮明庥是武汉市社科院原副院长。本书按先秦、秦汉至隋唐、宋元明清、晚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六个时段划分,记述了远自神农氏、近至2005年的武汉历史,史料丰富、论证严谨。

  曾获2007年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奖一等奖,首届湖北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本书记述了1861年英租界设立,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法租界被正式收回期间,汉口英、德、俄、法、日五国租界区域内的人口、经济活动、政治体制、文化事业、市政建设、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基本面貌,意在通过对旧租界历史的研究和史料借鉴,为21世纪武汉的对外开放以及城市管理、商贸、旅游、建筑艺术等发挥借鉴作用。

  曾获第十七届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奖一等奖,第三届全国书籍装帧评奖封面设计优秀作品奖。‍

  本丛书第一次以各城区为叙述、研究单元,全面挖掘、系统总结城市发展史上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集政治史、业绩史、社会史、生活史于一体,展示各城区的历史演进过程,展示其风土人情、典故传说、历史人物、景观名胜、名厂名店、名优特产。丛书分为“江岸史话”、“江汉史话”、“硚口史话”、“武昌史话”、“洪山史话”、“江夏史话”、“汉阳史话”、“青山史话”、“蔡甸史话”、“东西湖史话”、“黄陂史线卷)

  本书共8卷,即总类、城市建设,改革开放、经济综合管理,经济(上),经济(下),政治(上),政治(下),教育科学文化,社会、人物、大事记,全面、客观、科学地记述了武汉地区改革开放头20年的历史和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等方面,是武汉市史志界一部具有存史、资治、教化、利民功能的社会科学资料文献。

  本书收录了武汉市地名共计12,262条,包括政区地名、聚落地名、自然地名、文史地名、经济地名和历史地名。

  本书以武汉城市历史发展中的历史脉络、历史功能、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和市民生活为中心,运用“图说”形式,全面叙述武汉从史前到当代的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情,揭示这座城市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和规律。

  这部大型史料图书用153万字的珍贵史料再现了抗日战争期间武汉作为临时抗战中心时的那段烽火岁月。其内容包括相关会议、重要文献、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12大类,全面、真实地反映了武汉抗战的全过程。

  本书是反映武汉国民政府时期的大型史料图书,分政治、市政、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教育等部类,其中政治部类又细分为会议、党务、政务、事件、、法规政策和各省党部驻汉办事处等类,共产国际、英、法、美、日等方面的资料单独分类排列。全书大部分史料系第一次公开,资料翔实、可靠,是从事第一次国共合作、大革命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必备的工具书。

  本书是武汉地方志办公室对武汉地方历史文献收集、整理、开发利用的“武汉近代史料丛书”之一,涵盖解放战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共有1124份当时的电报、文件、报告、会议记录、新闻报道等资料,共160万字。

  本书是大型组织史资料丛书,其收编了武汉市及武汉市各区建党以来党的系统、政权系统、地方军事系统、统一战线系统、群众团体系统、大型企事业单位的组织机构沿革及领导人名录。

  本丛编收集的史料自1938年10月25日日军联队进入汉口起至1945年9月武汉战区的受降仪式在汉口中山公园举行止,亦即“武汉沦陷时期”,个别史料延至1946年,也就是武汉光复后国民政府对抗日战争期间若干情况进行的调查、统计形成的史料。分为《沦陷时期武汉的社会与文化》、《沦陷时期武汉的政治与军事》和《沦陷时期武汉的经济与市政》三辑。

  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黄鹤楼,是武汉市的城市名片,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本丛书首次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黄鹤楼的历史沿革、典故、黄鹤楼古今楹联的注释、与黄鹤楼有关的名人、黄鹤楼的历史文化和黄鹤楼碑廊古诗等,图文并茂,从文化的角度挖掘了黄鹤楼风景名胜的真正文化内涵。

  本丛书是一套系统介绍荆楚山川名胜、历史演变、人文学术、艺术风情的普及型学术著作,分为胜迹系列、史传系列和艺文系列,分别从名山、名水、佛寺、古城、名楼、神话、文明、历史、经济、军事、科技、社会、文学、史学、哲学、民族、地理、医药、绘画、雕塑、书法、音乐、戏曲等多重角度,挖掘了荆楚文化的内涵及特色,地方特色浓郁。

  被誉为“九省通衢”的武汉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需要挖掘、整理和弘扬,本丛书以专题形式介绍武汉的历史文化,包括《品读武汉文化名人》、《品读武汉科教名人》、《品读武汉工商名人》、《品读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品读武汉风景园林》等5册。

  本书是系统研究武汉方言的专著,研究了武汉方言的演变、内部差异和特点,对武汉音进行了分析,并将武汉音和北京音、中古音进行比较,最后还整理了武汉同音字表、分类词表和武汉话选辑。

  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历时近4年时间,采访100多人,通过讲述者口述的形式还原了大汉口繁华的历史旧影。全书分《商海传奇》和《商海沉浮录》两册,其中人物篇13篇,反映了周苍柏、万泽生、徐雪轩、郑隆辉、刘有余等近代武汉工商巨子的事业及生活侧面;字号篇33篇,描述了叶开泰、汪玉霞、车益记、益祥谦、汉协盛、曹祥泰、老通城、陈太乙、中联等“名店”企业的“家史”;此外,还有艺文篇8篇、改革篇9篇、俗谚篇2篇,是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武汉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宝贵历史资料。

  本书为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国家文物局和俄罗斯驻中国大使馆协办的“中俄万里茶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的论文集。除与会领导致辞外,本书主要收录了中、俄专家与学者的论文12篇,同时配以大量精美照片。

  本书是长江日报社高级记者、国际文化活动家、作家余熙在武汉的20座国际友城采访的图文记录。每座友城独立成篇,每篇又分为友城档案、友城履痕、友城气质、市长心曲、政要独白等几个部分,并插入图片二十余张,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国际友城的风貌。

  曾获第二十八届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奖二等奖,武汉市文化艺术奖(2013—2014)(文学类)。

  本书是纪念同志诞辰100周年的大型画册,收录了不同时期在武汉的照片200余张,集中反映了在武汉期间政治、军事、经济、文教、科技、体育、外交等方面的实践活动,具有极高的资料价值、研究价值和珍藏价值。

  全书分为总述篇、武汉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成就统计图、体制改革篇、对外开放篇、开发区建设篇、城市建设篇、工业篇、农业篇、现代服务业篇、社会事业篇等10个篇章,并附武汉改革开放30年大事记,随文彩色图片900余幅。是一部全景式记录武汉改革开放发展轨迹、讴歌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大型资料性著述。

  本书以“武汉2049”专题研讨会上阮成发同志的动员报告、唐良智同志的总结讲话以及与会中外专家学者、市直各战线负责人、市民代表、中央和地方媒体负责人等的发言为基础,围绕武汉2049年战略谋划、城市定位和产业布局、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优秀历史传承和当代文化建设、绿色发展和生态宜居城市等重大课题,摘取主要观点,以全面展现社会各界对大武汉发展蓝图和美好未来的期许、思考和见解。

  每年出版散文、摄影、书法、美术各1册,连续出版了3年。收录了近年来创作的关于武汉的文学艺术作品。作者中有作家、画家、书法家、摄影家、院士,也有普通市民、中小学生及国际友人,他们从自己的亲身感受出发,表达对武汉这座城市的印象和观感。

  曾获第二十七届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奖二等奖,武汉市文化艺术奖(2013—2014)(文学类)。

  本丛书分别从饮食、宗教、人物、居地、建筑、经济生活等方面,发掘历史上尤其是近代以来武汉的衣食住行、流风时俗、里巷见闻、民情世态、人杰胜景等,分为《武汉老街巷》、《武汉老地名》、《武汉老字号》、《武汉食话》、《武汉老行当》、《武汉铁路百年》等6册。

  本书以漫画形式讲述武汉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让读者在轻松幽默中领略江城之魅力,充分宣传和展示武汉。

  本书是一部记录武汉自1949年5月解放至2005年初55年发展历程的图说当代史。以年代为编排叙述单元,以600余幅珍贵的照片、图片,图文并茂地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的不同特色,从市民生活和城市风貌的变化为切入点,以老百姓的视角来关注解放50多年来武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不懈追求、艰难探索和历史巨变。

  本丛书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武汉的风景名胜,为读者提供旅游指南。分为《武汉掌故》、《黄鹤楼》、《黄鹤楼藏古今名家书法选》、《黄鹤楼诗词联文选》、《历代名人咏武汉》、《武汉革命胜迹》、《辛亥首义红楼》、《东湖》、《归元禅寺》、《宝通禅寺》、《长春观》等11册。

  曾获第十四届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奖二等奖,第十五届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奖一等奖。

  本书主要以武汉重要历史事件、人物、风情、景观等内容选编而成,内容包括江城沧桑、山川揽胜、古迹觅踪、名胜探幽等。

  本书是武汉近代历史建筑图文专辑。系统准备素材跨越六年之久,踏勘、采集数字图像并整理文档涉及建筑378座,并从历史年代和建筑功能两个主要方面,尽所能提供了完整年表和详尽类编。

  本书中的四百多张明信片再现了当年武汉三镇的真实场景。这些明信片上的照片,都是当时在武汉工作、居住、旅游的外国人拍摄的武汉城市风光,其中包括黄鹤楼、江汉关、巴公房子以及后来被拆除的老城门等。

  本书是首部汉剧研究资料集,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剧发展历史与艺术形态研究》的阶段性成功。主要收集了从1822年至1949年10月之间历史文献、著作、期刊、报纸中的汉剧剧目、演员、表演、演出与评论,以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报刊为主,计30余件,为汉剧及其他戏曲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的作者实地考察并记录了湖北省境内有年代可查和年代不详的现存古桥403座,按古桥的分布,将湖北省的古桥划分为东、南、西、北、中五个区域并加以介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古桥建筑,也简要涉及与桥梁相连的诗词、楹联、绘画、碑文、时刻和雕塑等,是一部关于湖北古桥的资料大全。

  本书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进行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依据严谨的科学方法,对各种科学知识、科学技能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更好地帮助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对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以进一步认识和体会到自然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进而树立保护自然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本书系地方教材,以义务教育学段的全体学生为对象,旨在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现象与过程,学会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提高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价值。

  本书是武汉出版社最早出版的一套教辅读物,包括小学五年制、六年制语文、数学各册,以当时的小学教学大纲为依据,与统编教材配套,按上、下学期分册出版,供学生使用。本书在全国较早提出了学习“达标”的概念,较为明晰地划定了学生的学习领域,对教和学两个方面都有较强的指导性。本书多年畅销于图书市场,为武汉出版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书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系列教辅图书品种,包含小学五、六年制的语文、数学两科,初中与高中各年级、各学科,并与教材相对应,分上、下册每年两次出版发行。本书曾在武汉市各中小学长期使用,在推动教学、教改的同时,也为武汉出版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书系随堂训练的教辅读物,初版于1994年,终止于2003年,覆盖初高中9个学科,畅销10年,影响了一代人。其特点有:各科各册均由特级教师主编,范围涵盖湖北各主要名校;重在基础照顾全体,着眼能力意在培优,强调思维发展;循序渐进,符合教育科学。一节一训练,一练三层次,由难到易,步步为营。

  本书是一套遵照《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和《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编写的阅读训练参考读物。本着拓展阅读视野、充实文化底蕴、陶冶人文情操、习得阅读能力的宗旨,力图达到提高读者全面素质的目的。本书具有“有趣味”、“有空间”、“有交流”等特点,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

  本丛书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读本,丛书分别以国旗、军旗和党旗为主题,组织系列演讲稿,突出演讲特色,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既注意了思想性、理论性,又注重内容的生动活泼,富于政治激情和鼓动性,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曾获第十批全国优秀畅销书,第十一届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奖一等奖,中南地区第三届优质校对图书奖二等奖,湖北省思想道德品质建设“六百两万”工程思想道德教育优秀读物,湖北省第六届“三优”图书优质校对奖二等奖。

  本书为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而编写,共3册,分小学低年级本、小学中、高年级本和中学本。该书以时间为线索,用全新的视角、生动的史实,再现了抗日战争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塑造了一批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群体和个人的光辉形象。全书主题鲜明,图文并茂,文字精美,生动可读,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读物。

  曾获第九届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奖二等奖,湖北省第五届“三优”获优秀图书编辑奖三等奖。

  本丛书系音乐自学辅导图书,包括《笛子》、《扬琴》、《古筝》、《二胡》、《小提琴》、《手风琴》、《电子琴》、《口琴》、《爵士鼓》、《萨克斯管》、《小号》、《长笛》、《民歌演唱》等13册。

  本丛书包括精品、典故、奥秘三个系列,共计30册,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向广大青少年读者介绍了中国各个朝代、时代的典故文化概况,古今中外著名诗人、文人的精品佳作以及考古、野人等奥秘知识,书中的资料都是经过广泛收集,并仔细筛选,内容较全面,在重要的地方,还配有插图,以帮助理解。

  本书以史为经,以科学家和发明家及劳动人民的创造为纬,勾勒出了世界科学5000年恢宏的历史画卷。开卷捧读,不仅可以激发你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勇气,也给了你继续探索的金钥匙。

  本书生动地讲述了上百名科学家、文学家作出重大发明发现与创作的精彩故事。它不仅写出了他们如何披荆斩棘,艰难跋涉到诺贝尔奖的颁奖殿堂,而且把他们在发明创造中的喜悦写得出神入化,把他们遭遇困难时的种种感受写得身临其境,把科技前沿的发明发现写得通俗易懂。故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是一套不忍释卷而又大有裨益、既有深度而又通俗易懂的优秀读物。

  曾获2007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2007年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奖二等奖,2013年“公众喜爱的科普作品”推介活动入选作品优秀科普图书。

  本丛书是由中央电视台体育节目中心和武汉出版社合作出版的大型足球丛书。丛书结合中央电视台体育节目中心“足球之夜”和“天下足球”栏目的优秀风格,依靠中央电视台和武汉出版社专业的创作队伍,用精彩的题材组合和独特的视角实现了动态的画面传播和静态的平面出版之间的完美结合。

  全书按作品产生时代和目前通行的教学计划,依次分为《先秦两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宋金元卷》、《明清近代卷》等4卷,每卷按文体分类编排,这样既可以体现一个时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也可以兼顾到各种文体的基本面貌。本书的编写,既强调适配性,又与主流文学史教材相辅相成,便于教学。

  本系列教材针对MPA专业学位教学而编写,包括《公共政策分析引论》、《行政法案例》、《国家公务员制度》、《电子政务导论》、《行政法学》、《政治学》、《公共经济学概论》、《定量分析方法》、《知识管理导论》等9册,旨在帮助广大的MPA学员、公务员和参加MPA专业学位考试的人士,更好地掌握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富有实用性、创新性。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