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5日

  亚历山大·克鲁格是一个电影奇人。他曾研读历史、法学和宗教音乐,兼具导演、作家、策展人、影视企业家等多种身份,而1962年由他担任主角的奥伯豪森宣誓会,将他永久性载入世界电影史册。但克鲁格不仅志在发起乌托邦式的宣言,他还积极实践新的电影语法,争取政府对青年导演的扶持,联合电影人共同创作以回应社会时事。克鲁格的理念和电影,启发了德国电影驶向新的现代主义,也启发了电影作为一种新的批判。

  同新德国电影运动大部分影片一样,克鲁格的电影旨在反思历史与批判社会,对于美学和语言层面,他大胆颠覆传统形式,以光怪陆离的影像,跳跃的蒙太奇和反叙事的叙述生成一种晦涩难懂的反电影。而反电影,本身就是电影自我的批判和超越。

  基于克鲁格的经历或创作,我们都难以对他做出界定。只能从这名电影人丰富的实践经历和杂糅的艺术语言中寻找一种偶然,从中获得片刻觉醒。

  1962年春天,奥伯豪森第八届西德短片电影节上26名青年电影人联名宣告“旧电影已死,新电影将至”,这份宣言的起草人就是亚历山大·克鲁格。在宣言上署名的大部分电影人只有短片的制作经验,而克鲁格因为曾以见习身份参与弗里茨·朗《印度坟墓》(1959)的拍摄,被视为这场运动的领袖。当然,他确实凭一己之力为德国新电影做了很多贡献。1965年,克鲁格以律师身份与联邦政府谈判,促成“青年德国电影管理委员会”成立,并从中为德国青年导演筹备了500万马克的资助。

  得到政策支持,60年代中期,德国银幕开始逐渐涌出优秀的现代电影。其中,克鲁格的长片处女作《告别昨日》(1966)在威尼斯电影节上为德国抱回21年不遇的评委会大奖,由此掀起新德国电影运动的首次高潮。《告别昨日》讲述东德犹太女孩阿妮塔在1959年投奔西德,却受尽屈辱的故事。这部电影同早期新德国电影的主题类似,都在探讨西德与历史之间的纠葛,同时,克鲁格的电影语言也在这部影片中初成雏形。

  克鲁格的第二部长片《马戏团帐篷顶上的艺人》(1968)延续了前作弱逻辑的叙事、断裂的时空、超现实的视觉形象等等非传统形式,形成更为杂糅的美学风格,这也让他在电影语言的使用上迅速成熟,并以此获得“金狮奖”的最高殊荣。

  后来克鲁格越发青睐实验性影像,电影似乎越来越背离现实。他选择色彩丰富的画面,一改往日黑白影像的单调,但情节联系更微弱,时空变换更频繁,借用了更多图画、照片、纪录影像等等其他文本,强烈的拼贴画风格持续排斥代入感,赋予电影一种明显的间离效力。通常陌生化原则是为了引起观众的批判心理,克鲁格希望把在故事里对社会或权威的批判延伸至对媒介的批判。他认为,媒介在传输观念的过程中,其本身的界限也会显露出来,不止要在内部,对媒介语言的批判也同等重要。所以,克鲁格选择以反电影的形式批判媒介的传统限制,从此解放电影。

  当然不止视听语言的变奏,克鲁格的心思仍然与外界相连。70年代以来,新德国电影导演陆续将目光投入当下现实,并且频繁合作,以公开合作的姿态回应变动的社会。克鲁格在60年代末德国女权运动影响下,拍摄了讲述德国家庭妇女生存境遇和政治觉醒的影片《一个女奴的临时工作》(1973);在1977年左翼极端恐怖活动“德国之秋”的余烟中联合埃德加·莱茨、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沃尔克·施隆多夫等九位导演拍摄《德国之秋》(1978);在1980年总理大选的热门势态下拍摄以总理候选人弗兰茨·约瑟夫·施特劳斯为主角的纪录片《候选人》(1980);在冷战核危机的恐慌中联合海涅西·波尔、斯戴芬·奥斯特和施隆多夫创作了《战争与和平》(1983)……对社会批判的主题仍保持尖锐眼光,并且批判的力度随着电影语言的不断革新渐渐加强。

  克鲁格从早期的弱叙事逐渐走向不叙事,将叙述转变为辩证。随着电视的兴起,艺术电影票房的失利,新德国电影运动的主将分道扬镳,此时,克鲁格进入电视台工作。面对更为亲近大众生活的电视节目,克鲁格重新理解了影像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法兰克福大学念书时,他曾是法兰克福学派代表者之一奥尔多·阿多诺的学生,又深受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影响,他对公共舆论的话语权力特别关注,并移植到了对影视的思考。克鲁格认为电影作为大众媒介,具有唤醒公众批判意识的潜力,而电影本身也可以作为一种供人思辨、交流以及生成公共意见的空间,所以,他不断试验,促使电影走向一种论证的新形态。

  为了将电影这种公共空间的话语权交还于观众,克鲁格首先就将观看的权力奉出,他认为,电影不是完成在导演手中,而是完成在观众脑中。克鲁格拆分镜头之间的连贯性及共时性,将片断式的、偶然性的影像放于银幕中,以跳跃的蒙太奇刺激观众自由联想和辨析,助其通过主动选择和组接镜头生成在电影中自己独有的公共意见。克鲁格不仅减少了画面与画面之间的联系,还用一种瞬间的景观展示回避单镜头内部的叙境建构,防止观众产生凝视并受到电影导演(操控者)的隐性控制。

  克鲁格带着不叙事的论文电影中越走越远,向电影的边界逐步靠近,而“辩证”在其影像表达中份量逐增。《来自古典意识形态的消息。马克思-爱森斯坦-资本论》(2008)(以下简称资本论)克鲁格引起公共辩论最激烈的一部电影,它彻底实现了电影论文的设想,既非马克思《资本论》的影像化,也迥异于爱森斯坦故事片《资本论》的构想。克鲁格引用大量其他文本,以字幕卡、演员表演及采访各界人士的场景来构建他的《资本论》,用一种辩证的电影语言与观众建立联系,真正实现电影的公开论证。这种反电影反操控的辩证姿态像极居伊·德波提出的异轨:“是指对各种文本、图像、音轨、电影作品等进行匿名的自由挪用,以此来实现超越资本主义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统治的真正的交流。”克鲁格通过批判媒介从景观社会深处去实现批判社会的理想。

  《资本论》曾随相关艺术和文化机构来过中国,在2012 年与2016年两次亚历山大·克鲁格的电影回顾展以及学术交流活动期间,这部电影受到学界一阵质疑,也有学者称其为装置作品,可见克鲁格的电影真正走出了电影。他思维的穿透性不仅体现在电影中,身为一名作家,由克鲁格撰文与格哈德·里希图的联合文学作品《来自静默时刻的讯息》和《十二月》在2016年来到中国,这两部散文集延续了克鲁格电影中碎片式叙述及敏感的情感。我们从少有的公开电影、文学的中文作品里,都能看到克鲁格片断式的美学表象,以及体验他辩证的诗意哲学。

  从电影的本质出发指向超越边界的新电影,克鲁格的电影始终呈现一种偶然性的组合,杂糅的美学,辩证的叙述,跳跃的蒙太奇……他审慎地保留表达空间供以观众思辨,用一种轻松的口吻述说新的电影语言,像一位温逊的哲人,于偶然处藏匿自我启蒙的钥匙。

  人物生平:亚历山大·克鲁格(Alexander Kluge),生于1932年2月14日,德国导演、作家。1962年,在德国“奥伯豪森国际短片电影节”上,他和25位青年德国导演,联名发表了著名的《奥伯豪森宣言》,揭开了“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序幕;1966年,他的故事片长片处女作《昨日女孩》在威尼斯电影节为德国电影抱回了21年不遇的银狮奖;1968年,他的《马戏院帐篷顶上的艺人》又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在文学界,克鲁格被认为是德国二十世纪晚期最重要的小说家。 获得过德国几乎所有重要文学奖项,包括德国文学最高奖毕希纳奖。克鲁格也是一位电视制作人,2010年,他获得了德国最重要的电视奖项之一的格里梅奖。

  1963 年与凯伦·克鲁格共同执导《教师形象的变迁》。同年, 又与彼得 · 沙莫尼共同执导《永恒的昨天》,影片重新改编自《在施泰因发生的暴行》。

  1967年,执导短片《布拉克布恩太太,1872年1月5日出生,被拍成电影》

  1968 年,执导第二部故事片《马戏院帐篷顶上的艺人》同年,执导短片《消防队员 E.A. 温特斯坦》

  1971 年,执导科幻片《我们在一场冲锋战中糟蹋了 3 x 270 亿美元》和《维利 · 陶普 勒和第六舰队的灭亡》

  1974 年,与埃德加 · 赖茨共同执导《在危难中走中间道路将带来死亡》

  1977年,执导《今夜我胆战心惊的走向恶战》、《筹备施陶芬王朝展的人们》和《斯陶芬家族的消息》

  1978 年,与施隆多夫、赖茨、文德斯和法斯宾德等九位导演以“新德国电影”的名义联合拍摄一部联邦德国系列事件的纪录《德国之秋》

  1983 年,执导《战争与和平》,同年执导《情感的力量》和《寻找实际的现实解决方案》

  1988 年,执导电视片短片《埃菲尔,金刚与白种女人》、《广告中的老古董 》和纪录短片《露克雷西亚之死 》

  1994年,执导短片《九个分不开的渴望读书的孩子》、《一个受骗新娘的报复行动》、《战旗高扬,这首歌从何而来?》等。

  1994-2006 年,执导系列电视短片“10 vor 11”,其中包括短片《千钧一发》、《月亮升起了》等。

  1998 年,执导短片《爱的实验》、《复活节快乐》、《百年的德国莱茵河》等。

  1999 年,执导短片《尼采的 快乐科学 》、《宇宙旅行奇遇记》、《我为 未婚夫拍照》等。

  2000 年,执导纪录片《我曾是希特勒的警卫》和短片《一头大象的电死刑 》、《1914 年 八月》、《撒哈拉变成了沼泽地》等。

  2001年,执导《盲目的爱情》和短片《死亡之吻》、《穿着宇航 衣男欢女爱》、《小心,全部损坏!》

  2002年,执导短片《什么是战争?》、《告别生活安全的一面》、《狂人感受的终结》

  2005 年,执导短片《独立思考》、《爱的黑市》《、剩余价值及其影像》等。

  2006 年,执导短片《萨姆回忆金刚老爹》、《埃及风暴》、《和平协议是那么阴险》等。

  2007 年,执导纪录片《暗淡灵魂的魔力》和短片《五部投影上的多画面》。自编自导自演短片《无头人》和《歌剧院的现象》

  2008年,执导《资本论》。执导电视片《理论的诗意力量 》和短片《宇宙的进化》、《理性之下的理性》

  2012 年,与巴兹尔 · 盖尔帕克共同执导纪录片《人类在我们手中进化》

  2015年,执导电视纪录短片《谈论死亡:访谈知名演员克里斯托弗·施林格塞夫》

  2016年,执导《人类就是一颗炸弹:克里斯托弗·施林格塞夫成功后的疲惫状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